稳住“三保障” 脱贫有质量(决战脱贫攻坚·一线故事)

2020-4-23 11:23:22 新闻来源:内蒙古信息港

 

王远兰(右)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李玉香摄

陆林锋(右)到村卫生室走访。

谭必进摄

姚聪学(右)在给贫困户发口罩,并回访危改后的住房情况。

      资料照片

      目前,贫困地区群众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了保障,但把“三保障”稳定住、巩固好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记者采访了3名一线扶贫干部,他们工作的村子尚未脱贫摘帽。在平时,他们有的加强走访和重点排查力度,让孩子不辍学、上好学;有的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条件,落实医保政策,让村民能看得上病、看得起病;还有的把农村危房改造做细做好,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为困难群众兜住底,让他们生活有保障,未来的好日子让人期待。

      ——编 者

      贵州威宁大树村党支部书记王远兰讲述:

      定期走访排查 消除辍学隐患

      山沟沟里的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大树村,是深度贫困村。2019年以后,再没发生过孩子辍学的事儿。

      2018年,村里正在念书的中小学生有255人,另外还有7个要么辍学在家,要么干脆没上过学。入户走访排查后,我们发现,这种情况基本发生在单亲家庭、残疾人家庭中。

      村里有个14岁的男孩,初二没念完就辍了学。走访中发现,孩子的父亲是残疾人,缺乏劳动能力;孩子的母亲患有精神障碍,身边也离不开人。为了保障最基本的生活,村里给他们家办了低保,兜了底。但懂事的孩子还是心理压力挺大,总想帮家里做点事,结果就辍了学。

      当时我们就现场给孩子做工作,好说歹说,才把孩子劝了回去。为了不让他家的地荒着,我们动员村干部和他家的亲戚邻居一起帮着种,这样基本的口粮也不愁了。

      为了加强学校的师资力量,改善办学条件,我们在各方力量的帮助下,从其他地方引进了13名老师。算上本地的两名,我们村小现在共有15名老师,村里的孩子念小学已经不再是问题。

      对个别学起来有些吃力,甚至跟不上教学进度的孩子,老师们也想了许多法子,避免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为了让孩子愿意上学,我们的村小还开设了美术课、体育课。让他们觉得,上学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孩子辍学的问题初步解决了,但仍然得继续跟学校做好对接。如果有孩子连续两天没来上课,老师会马上联系家长;一个星期不来学校,老师会直接联系村委会,我们就赶紧到孩子家里看一下,把情况了解清楚。

      现在我们有重点地进行摸排,一旦发现问题,立马解决。以后,我们会继续定期走访排查,消除潜在的辍学隐患,让孩子们安心念书。

      (本报记者 苏 滨整理)

      广西那坡那布村第一书记陆林锋讲述:

      生病能看上 费用花得起

      推开村卫生室的门进去,只见村医林志猛刚给吴老汉测了血压。听到血压还算稳定,吴老汉领了降压药,道了声谢,笑呵呵地出去了。

      去年10月,新卫生室落成,我驻村的广西那坡县那布村医疗条件大为改观。在这里,不仅有单独的诊疗室、治疗室和药房,还有着相对齐全的治疗设备。看着玻璃柜里的几十种西药和三只棕色大木柜里的上百种中药材,咱这心里说不出的踏实。

      同样让我放心的,还有村医林志猛。他从广西田东卫生成人中等专业学校科班毕业后回到村里,一干就是17年。乡亲们有个头疼脑热之类的小病,在村里就能治好。

      遇上重症也不用慌,乡卫生院的两台救护车就是老百姓的守护神。一个电话打过去,救护车直接开到家门口,保证病人能够及时送到乡卫生院或县医院。

      看得上病,也要看得起病。在那布村,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村人一个不落都参加。250元的保险费,政府全代缴。如果在县里的定点医院住院,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也不用交押金,而是实行“先诊疗后付费”。未脱贫户和两年扶持期内的脱贫户住院报销比例达90%以上。即便是特殊慢性病门诊,未脱贫户和两年扶持期内的脱贫户的报销比例也能达80%以上。

      好政策可不止这一个。不久前,贫困户陶建国5岁的女儿起了丘疹,林志猛开了些药膏。通过“村医通”设备进行医保结算,单次30多元的医疗总费用中,27.5元可以报销。

      这不,林志猛装上了血糖仪和血压计,拎着医药箱准备出门。自从慢性病人签约家庭医生,林志猛每三个月都要帮他们体检一次。看着他风风火火的样子,想到医疗保障的好政策,我觉得乡亲们的新生活更有希望了。今年还要加把劲,帮着村里早摘帽。

      (本报记者 张云河整理)

      云南贡山秋那桶村第一书记姚聪学讲述:

      危房变民宿 增收有门路

      我驻村的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镇秋那桶村位于怒江大峡谷,目前还未摘帽。世代居住在这里的怒族群众,房屋大多依山就势,最典型的建筑,就是干栏式木楞房。

      木楞房以木头为主要建材,风吹日晒久了,木头会腐朽,房屋安全性是个大问题。2019年3月驻村后,我和村两委成员对全村房屋进行了一次摸排。经过鉴定,村子里共有177户民居需要进行农村危房改造。

      怎么改?房屋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肯定不能单纯地拆旧建新。于是,我们在改造过程中,更多地考虑到保留民族特色,提升整体环境。

      需要重建的房屋,仍然以木质结构为主,保留怒族传统,但在房屋的关键部位,采取支撑、拉接、紧固等措施提高房屋整体性和抗震性,确保住房安全万无一失。另外,庭院整治和危房改造同步进行。我们替群众围起院坝,在院子里建了花台,铺上石板。这样一来,即便到了雨季,院子里也不会满是泥巴。

      传统的怒族民居一楼用来养牲畜,人畜混居普遍,不利于群众健康。改造后的房屋,牲口改为集中圈养,村民家里清爽整洁,再也没了刺鼻的粪便味道。

      无论是重建还是改建,所有资金都由政府承担,老百姓不用花一分钱。如今,村里的民居已基本完成改造。当初保留民族特色的做法,也为村子后续发展乡村旅游打好了基础。

      秋那桶村位于著名的进藏自驾路线——丙察察进藏线附近,周边有茶马古道等景点。去年怒江美丽公路通车,越来越多的游客从这里经过。有的村民发现了商机,在新建房屋和院坝的基础上,利用政府提供的无息或低息贷款,新建了几间房,发展农家乐,富有特色的怒族民居和美味的怒族菜深受游客欢迎。

      (本报记者 叶传增整理)

精选图片

汽车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云南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编辑QQ:2383424132 电话13681102741
Copyright © 2000-2013 yunnzx.com All Rights Reserved